思想品德加分,要宁缺毋滥
弘扬思想品德可以理解,但事关高考考试公平,必须要宁缺毋滥,切不可“扩大化”。
尽管今年“奥赛”退出高考考试保送条件引人注目,“省级出色学生”的保送条件依然赫然在列。以此,黑龙江以“思想品德”作为“优录”参照,似无不可。毕竟人才要德才兼备,“德”字为首。但,细加推究,颇有需推敲之处。
第一,“品德出色”者可以有不少,这是好事,但一个班里出现12个还因此高考考试加分,就有点不正常。且不说数百之众的高中孩子,能有多少在思想品德方面“有突出事迹”;而依据所谓的“外在事迹”,来区别哪个的思想品德“更突出”,好像已经走上了形式主义的歧路。
第二,虽然“鸡西实质”包含了“好习惯示范生”如此一种含糊其辞的荣誉,但这里可能存在着长期的习惯性认识误差,即把乖孩子混同于“思想品德好”的孩子。更何况,高中生的年龄,世界观与价值观尚未成型,随时可能“觉今是而昨非”,以这一阶段的“突出事迹”作为选拔标准,也有刻舟求剑之嫌。
从深层次看,好的思想品德其实是个人对自己的内在需要,是超越了功利的绝对律令。在特定时刻,做出了一些“感人之举”,其实不过是行所当行,不需要刻意宣扬。加以“优录”褒扬,或许意在弘扬正气,但负面用途同样不可小觑——一旦设定“突出”的规范,怎么样保证学生不会群体效尤,“为突出而突出”?而此举甚至可能为行善者招致额外负担,如江西夺刀高考考试少年之表态,“若免试保送会使救人行为变味”。
总之,弘扬思想品德可以理解,但事关高考考试公平,必须要宁缺毋滥,切不可“扩大化”。依我看,极少量特例可以法外从宽,现在年全国关注的高考考试夺刀少年的例子。其他,大可无为而治,由于,思想品德好的人本该是社会大部分。
品德加分不如建信用档案机制
道德怎么样衡量?或许比较符合实质的做法是,每一个学生从刚开始就打造一种适当的信用档案机制。
这件事被发酵成为新闻,说明主管部门的讲解很难服众。
思想品德,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内心的修养,而思想和修养,是没办法数目化的,没办法用外在的某些指标来界定的,而假如你要强行用数据和标准来衡量,势必会失去内在修养的本义。而且假如将此又作为某项事关个人命的高考考试的评价标准,这就不是个人的评价问题了,这就关涉到整个高考考试的公平问题了。大家都知道,由于思想品德是“软性”的,当这种软性的东西和直接和重要的利益有关了之后,漏洞就会出现,作伪,甚至舞弊、黑箱操作等等,会成为势必。于是,一个班级出现12人的思想品德加分状况,自然会引起大家的“联想”。在这个意义上,这次“加分”事件,绝对不是黑龙江鸡西“躺枪”。
既然思想品德没办法数目化、标准化,可是政策拟定者还要增加这一项,这就又会引起大家的很多“想象”。由于无数事实已经教给了大家,但凡有人为推荐的地方,就会有漏洞,就可能有黑箱操作,“点招”便是一例,本意当然是为了选拔有专长和特殊贡献者,但最后还是沦为各地方高考考试、高招中权钱买卖的渠道。
其实,稍有知识的人都了解,在隋唐科举规范拟定之前,人才的选拔和考核就有谓之“举孝廉”等推荐规范,正是由于举孝廉等将思想品德作为标准化和数目化,致使了流弊从生,所以科举规范才会出现。尽管说科举规范备后诟病,但在古时候社会,这种考试规范是一种适当的选择,延续了几千年。就像现在依旧通行的高考考试一样,虽然唯成绩论并非最佳的策略,但对于事关千千万万的考生的公平而言,成绩毕竟是最符合实质的选择。
当然,并非说“思想品德”一点无关紧要,并非说“思想品德”完全不可以作为一种考量原因。恰恰相反,其实真的的个人修养、内心道德提高,才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。这就牵涉到了那个永恒的难点:道德怎么样衡量?这需需要助一种良性的国民文化环境,求助一种成熟的考评机制。或许比较符合实质的做法是,每一个学生从刚开始就打造一种适当的信用档案机制,作为高校招生时的参考,而绝不应该像黑龙江的那种简单的加分的做法。当然,信用的打造,道德的弘扬,恐怕还是主管部门第一做到,可能如此才能防止如此一种状况的出现:为何主管部门某些政策的拟定公布,选拔的结果,每每引起大家的“联想”、“想象”,我想这一现象,倒是值得有关部门本身需要自省和深思的。